到美國求學也大概快1年,這期間也感受到兩個國家的不同處。這次想到想趁暑假把一些不同寫出來。
記得首先讓我吃驚的應該就是「進室內不脫鞋」這件事了。在臺灣,我們都會脫掉室外鞋換成室內鞋,有時候即使來家裡幫忙維修家電用品的維修人員也會主動脫鞋進室內。不過我發現在美國,他們沒這樣的習慣,常常是把鞋子在門前的地毯嚕一嚕,把泥土或是其他髒汙嚕掉後就直接進室內,維修人員等更不可能脫鞋子。這讓習慣進室內換鞋的我頗不習慣,雖然我們自己是遵循臺灣的美德,哈哈!要不換上室內鞋,要不就是在室內只穿襪子。不過有客人來會待比較久的時候,就常常要請他們脫鞋,一般而言他們都能理解,所以也會配合。不過如果是維修人員就只好等他們離開後再清理了。我想這大概就像在臺灣,如果有時候維修人員扛比較重的東西,我媽咪也會寬容這點吧!只是在這邊是不管有沒有扛重……
我個人是覺得脫鞋比較合理,畢竟在外面跑跳的鞋子真的會比較髒,嚕一嚕有時候也不會嚕掉所有的東西,所以進室內換鞋還是比較衛生乾淨,不然室內變成要常常清潔,但是應該大部分的人不會有那麼多閒時間清潔,所以我還是比較喜歡自己故鄉的習慣。
其次就是小攤販和餐車的差異。在臺灣,路邊或是騎樓下的小攤販常常隱藏著許多美食,帶著走,吃方便,不餓就當正餐的小吃是臺灣的其中一項特色,也是我非常想念的其中一項臺灣特色。不過這邊是不可能看到所謂的小攤販,美國比較類似的小吃形式就是餐車了。餐車可以出現在超市前面或是一個特定的小區域,超市前的話大概就是零星一兩個,夏天常見的就是冰品,會看到很多人排隊買冰;小區域的話大概停著五輛餐車,是比較長的車子改裝成的餐車,比較多熱食。不同天有不同的餐車,很像迷你小夜市,但不像我們圍成一區的夜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因為餐車雖然選擇比較多,但每次大概都五輛,前面當然還是有擺桌椅的廣場給客人坐著吃。有時候會想說還有那麼多空間,幹嘛不擺多一點餐車XDD。但是餐車畢竟還是不如小攤販移動方便,也比較占空間就是了。
上次我有試餐車日式味噌拉麵搭煎餃套餐,老闆看起來是日本人,湯頭是真的不錯,肉和麵條也不錯吃,但是真的有點小碗。一樣半顆蛋,只是可惜一點不是溏心蛋。煎餃也是不錯,當然一定要淋醬油膏啦!配料的話,一樣有豆芽菜,但是沒有看到我也很愛的海苔,下次回臺灣也要再吃臺灣版的日式拉麵,配料還是比較多一些,哈哈哈!
先分享到這裡了,雖然大概沒很多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