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的小小孩已經沒有小寶寶的模樣了,現在滿周歲的他已經從爬行變成走路,走得越來越好,有時候甚至會用跑的。看著他逐漸長大的活潑模樣,心裡很是欣慰,但也感到當母親的責任越來越重。
家母看到他吃飯遇到亂流,會哭鬧、會撇頭、會挑食物、硬要吃一樣的食物的時候,總會說:「把他賣掉好了。」我聽了都哈哈大笑,媽媽當然是開玩笑的,但是我也能理解媽媽的意思,畢竟我也是她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孩子感到疲倦或是花費這麼多的心力,難免覺得不捨,也只有自己的父母才會想到這層。孩子現在常常需要我的注意,因為當他用像醉漢般地走路姿態,像企鵝一樣搖搖晃晃地小跑步,我總要留意他的周遭有沒有什麼危險。母親是責任也是義務,說實在是比一般人口中的工作還累,常常工時超過8小時,周末也要上工,要知道許多廣泛的「知識」,要照顧他的身心……個人真的覺得母親真的可以堪稱是一項工作了,所以每次我如果看到有人問職業,就會想母親能不能算?顯然有的可以,職稱是家管。如果有人露出不以為然的表情,我就很想問他/她知不知道母親這個角色要做哪些事情呢?只可惜這個頭銜不能放到履歷表就是了。欣慰的是先生工作之餘還是會分擔照顧的責任,讓我也可以忙裡偷閒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調劑身心,有個神隊友還是有差的。😊
我的母親也是家管,但是因為家庭經濟因素,媽媽雖然辭掉外面的工作全心照顧我們,但還是有接家庭代工,現在家庭代工也式微了,我現在還記得當我們大一點的時候,可以幫忙媽媽貼標籤或幫忙把做好的貨物拿到外面放好、疊好的情景,也記得那位老闆開著小貨車,我們前去應門的時候,還有幫忙點薪資看看有沒有問題的時候(笑)。也記得有時候遇到節日老闆會給一些伴手禮。媽媽她一直很感嘆她的小時候因為家庭因素,農業社會又身為長女的她需要扛起許多家庭責任,所以沒能讓她有機會一展長才,繼續進修,到外地工作,因此一直很在意我是否跟她走上一樣的路。我很感激爸爸媽媽沒有重男輕女,反而是很認真地栽培我。也因為如此,每當她或爸爸開始擔憂我的工作時,我總是感到很抱歉,即使家父離世,家母有時候提起也會擔心我的職涯。雖然我一直安慰她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也明白那是出自於母親對女兒的疼愛。
最近,吾兒也開始牙牙學語,指著照片問他:「阿嬤在哪裡?」「媽媽在哪裡?」他會咯咯笑,也會用他的小小手指指出來(看心情?)。有時候也會突然以很清晰的語調和聲音說:「媽媽」,我總會開玩笑地說:「你是要mum mum還是要媽媽?」他有時候也是笑嘻嘻地跑走但是又跑回來,我總會想說可能知道肚子餓要找媽媽,所以對他來講都很像吧?有了孩子以後當然也越來越能體會到家母的心情,每次跟她視訊也總覺得她的白髮、皺紋越來越清楚,雖然她似乎逐漸走出喪夫的陰霾,但也時不時會流露出想念的心情。歲月催人老,我明白一個世代接著一個世代的傳承,也明白各有各的選擇(上次看到換日線有人提到接母親過去住,五味雜陳,但應為另一篇了),但難免感嘆歲月催人老,也唯恐盡孝的機會不多,所以總是希望能為她做什麼。但是就像她說的:我們沒有什麼能為她做的。
親情,是責任是義務是依附,諸多情感夾雜成的愛❤️,構成了家人的存在。對上一代、伴侶和下一代的情感總是參雜在許多決定裡。沒辦法回頭,也沒什麼後悔好說,只盼抓住每個可以讓母親也展露笑言的機會,小寶貝純真的笑顏,映在我有時若有所思的瞳孔裡。
媽媽那句「我們沒有什麼能為她做的」令人心疼,卻也是無奈的現實。我們做子女的只能好好過自己的生活,多關心媽媽、常打電話給她,媽媽應該也希望這樣就好了。
嘆…真的,是我們唯一可以做到的,父母最基本的希望就是子女的生活過得好,如果其他可以做到的,他們當然也會很高興,但只擔心連唯一能做的也做不到或做不好,那真的是會覺得自己不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