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

我那小小多山,四面環海的國家,是遊子心裡的牽掛。

每次投票,尤其是非常重要的元首和立委選舉,我都會盡量參與——即使後來在海外也一樣。原因無他,只因為我覺得很重要(不只說三遍)。即使花不少錢,忍受長途旅行的辛苦飛回臺灣,我都覺得很值得,因為那是我的國家,我會覺得自己的一票和他人的每一票合起來有可能帶來改變的契機。所以之前如果看到有人說海外回來投票的有收到錢我都蠻生氣的,怎麼不給我?我一次都沒收到錢啊!花自己的錢我覺得很可以,可以拜訪親友,可以吃吃美食,可以看看風景,可以跟伴侶和孩子介紹故土種種風情,我不需要拿錢,我珍惜投票的機會,覺得那是我可以做到的,何樂而不為?

然而,我不得不說,最近有許多事情真的讓我感到很憂心。多到我不知道從哪件開始說起,要說的話,從更早的選舉結果就覺得很憂心。你可能想說一定是因為有什麼政治傾向,可是我必須要說,不是因為什麼政治傾向,而是因為某一方腐敗到無藥醫,所以真的很傻眼,不知今夕是何夕。你看看最近許多人物的脫序發言和行為,實在讓人搖頭嘆息,為臺灣的民主感到憂慮,但是更早以前我就已經搖頭嘆息到翻白眼,因為我實在不懂,那些弊案纏身,謊話連篇,毫無建樹的人為何可以當選呢?是因為被洗腦了,還是看不清真相?再看看最近的花蓮地方政府在堰塞湖事件的表現,我不禁覺得地方自治真的是虛設了,這些人是不是要再重唸地方自治的相關法條?你不能只要權力但不要責任啊!也不能只要求享有權利卻不盡自己的義務啊!這樣我們設中央、地方是設心酸的嗎?就像孩子長大成人了,結果什麼都要怪父母,什麼事都要父母扛,這樣說得過去嗎?

再來是媒體的部分,老實說,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要學會「媒體識讀」。最近我剛好又再看了一次阿湯哥的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覺得其實電影裡面講的早已在日常生活發生,只是很多人沒有自覺,或者也不想了解。即使你不是資訊或新聞傳播相關科系,但不可否認的是每天你都會從不同的管道接觸到資訊,你可能不以為意消息來源是什麼,也不想動腦筋想想是否合邏輯(因為太累了,就像很多被詐騙的還是只會怪別人);你可能也懶得動手查真偽——雖然你可以去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或其他平台綜合比較(再次地,你覺得太麻煩,覺得都是別人的責任)。就這樣,你一點一滴地接受,逐漸喪失判斷的能力,就像溫水煮青蛙,等你發現已經太晚,或是你也不想發現,因為你已經不知不覺就接受並被改變了。我覺得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真假分不清,敵友搞不懂,你也不想了解。因為改變一些習慣是可怕的,乖乖受控比較簡單。

曾經有人聽到我要投票的時候說:「沒什麼好投的,都爛蘋果,選不出來。」我回:「這就像你肚子餓了,一定要選一顆吃,仔細挑總是有還能吃的。都不選,就餓肚子吧!」再次地,誠摯地希望我那小小多山又環海的國家可以平平安安、長長久久的民主繁榮,讓遊子永遠有個溫暖的家可以回去,在心裡永遠有個自己熟悉的所在。

美國大選觀察 ——投票單

美國總統大選在即,由於先生居住的州實施通訊投票,最近也收到了投票信件(official election mail),裡面其實很簡單,就只是聯邦和地方選舉的投票單。投票單上面關於候選人的項目也很簡單,只有分成不同頭銜,也就是這些候選人要選什麼、候選人的所屬政黨和名字,然後一些注意事項,比如說教你要怎麼填寫選票、選票上的write-in是做什麼用的等等。另一張則是關於州法的一些條文新增,詢問選舉人同不同意,會讓我聯想到地方的公投。

official election mail
投票單,另一張是關於州法的一些新增條文投票

關於美國的選舉制度、和我國選舉制度的比較、利與弊、名詞解釋等等已經有很多資料可以查詢,所以我並無意討論這些。但我想分享的是對於投票單設計的想法和臺灣的差別。美國各州的投票單設計其實也有些差異,並非像臺灣是全國一致,所以這邊僅能以所在的州為例。老實說,我第一眼看到這麼簡單的設計,還真是有些傻眼。對我而言,臺灣的選舉公報、投票通知單和投票單還是比較友善便民。

首先,最大的不同就是找不到候選人的政見。誠然,臺灣有選舉公報,所以選舉公報都會羅列各候選人的主張供選民參考,但這邊的是「投票單」,所以也就沒有政見供瀏覽,此時,我就又有另一個想法,那麼為何不另外有份像臺灣的選舉公報羅列候選人的政見呢?結果,我先生說:「可能人太多,這樣太浪費紙了,上網查就可以了。」聽到這裡我還真是傻眼,其他的浪費似乎沒很在意,居然會在意浪費在這種大事?我還真是不能理解。我回說:「那麼至少可以有個大綱啊!要不也可以在投票單上面多列一些資訊,比如說到哪個網站可以查看候選人的政見。」畢竟,我相信大部分的選民都很懶的,就算列出來都不一定會閱讀和思考了,更何況是叫選民「主動」作功課呢?此外,應該還是要考慮到不少較有年紀的選民不會或不想上網看一堆政見吧!而年輕族群雖然普遍會上網,但有可能根本就不想花時間上網看政見吧!如果不清楚這些候選人的主張,到底要怎麼投票呢?以總統候選人為例,除了主要的總統候選人,因為較常出現在媒體,且選民知道所屬政黨,大概會依此推論其政見,但如此說來其他黨的候選人不就沒啥希望了嗎?地方選舉的候選人就更不用說了,對我而言,根本就不知道投下這票的理由在哪。誠然,對於政策討論等等不能只是投票日前一天才關注或匆匆討論,但可能也很多人只有拿到投票單才想知道候選人的政見呢!我不禁想,大部分的人是否還是一樣以政黨為主要依據呢?候選人都希望選民踴躍投票,想要踴躍投票就要先感興趣,我在想如果投票單在小地方有這些改善,是不是也會提高選民投票意願呢?

其次,投票單上面沒有任何人的照片。臺灣不只選舉公報有候選人的照片,選舉票也有。照片會很重要嗎?個人覺得有照片可以看候選人到底是哪位也不錯,能把名字和長相配對起來,日後看到也知道誰是誰,選舉投票雖然不是相親,但有時候投票似乎也有點像相親。當我看了這邊的投票單,我才知道不只兩組總統候選人,然而,其他組候選人的曝光率太低了,有的可能也沒聽過,更不用說知道他們長怎樣,即使沒投票權的我也是很好奇他們是誰呢?那麼為什麼這邊的投票單沒有照片呢?是因為他們覺得不能靠臉吃飯?還是覺得放照片會有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還是覺得知道長相不是很重要呢?因此,沒有照片的選票對我而言,也是另一個有趣的觀察點。

接著,他們的選票有點像電腦考試作答,找到你想選的候選人,並在名字前劃記。但臺灣的投票單不只有名字,最重要的是有號碼,所以如果是目不識丁的人也可以從號碼投票,甚至可能很多人都直接找到該號碼把章蓋下去。個人覺得有號碼也頗方便的,有時候名字可能看得眼花撩亂,不如直接看號碼比較快一些。尤其投票單設計上也不像臺灣的字體比較大一些,顏色對比也比較明顯,比如說臺灣的投票單會有粉紅色、黃色的底,黑色的粗體字,視覺上還是比較明顯舒服,所以臺灣的還是比較友善。也因為臺灣的候選人組別有號碼,所以才有這麼多關於號碼的有趣諧音,一方面也幫助選民記住自己,不要投錯人。

總體而言,臺灣有選舉公報詳列候選人的個人基本資料,比如出生日期、性別、出生地、學經歷等,也有說明選舉目的、注意事項等,還有選舉通知單跟投票人提醒投票時間、地點、選舉種類和注意事項。接著投票日當天就是單純的投票單,投票單清楚地印出候選人號碼、相片、所屬政黨,不同的選舉種類還有不同的顏色。反觀該州的投票,就是單純的投票單,沒有提供其他詳細的資訊,也沒有這麼多采多姿,設計上面就是很簡單,單純的黑白和說明,附上另一張簡單的投票說明和教學,教你怎麼通訊投票,或者你也可以選舉日當天投到票匭,所以也有這些相關資訊。另外,還有一張有趣的”I VOTED”貼紙,各州的設計都不同。

今年的我投票設計

因為選舉制度和文化的不同,可以想見在設計上也有不同的考量。也許對美國人而言已經習慣了,但是,個人還是比較喜歡臺灣對於選舉公報、投票通知單和投票單的設計,相較之下還是比較簡單易懂、有趣、友善呢!